深耕龙虾种业,共探振兴之路
7月18日至25日,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白旭峰带领社会实践团赴湖北省潜江市开展“四季有虾”产业调研。团队聚焦龙虾种业创新,深入养殖基地与科研一线,探索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
解码产业模式,突破养殖瓶颈
实践首日,国家虾蟹体系潜江综合试验站站长陈传龙组织实践团队召开座谈会。陈传龙站长详细解析了潜江“四季有虾”产业模式的核心逻辑:通过“春季育苗、夏季养殖、秋天补种、冬天保种”的循环体系,突破传统养殖“半年空塘”的瓶颈,实现亩产提升至280公斤,较传统模式增长65%。
陈传龙介绍“四季有虾”产业模式 陆翠愉 摄
陈传龙站长展示了团队最新培育的“潜江红2号”龙虾品质。该品种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将生长周期缩短至45天,单个体重可达60克以上,较普通品种增产25%。“种业创新正是小龙虾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陈传龙站长强调。
聊起冬季虾苗,陈传龙站长难掩自豪:“我们此次的反季苗种抗寒性强、生长速度快,可精准填补冬季市场的空白,为冬虾养殖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深入科研一线,攻关育种难题
在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团队成员考察了1万平方米试验基地。该基地承担着“四季有虾”温室土池养殖、工厂化养殖试验等核心任务。
省研究院工程师袁拥波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为我们讲解小龙虾养殖技术。他从养殖原理讲起,剖析小龙虾生长习性与环境适配的关系,再到养殖流程,每个环节讲解细致。“‘四季有虾’的关键是打破季节限制,让每个季节都有成熟虾上市。”袁拥波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四季不同的温度、底质等条件,向我们讲解四季的养殖体系。
实践团队针对养殖模式展开热烈讨论,从初期设备投入到后期成本维护,从土池养殖到桶式养殖,袁拥波逐一耐心解答。
袁拥波向实践成员讲解养殖原理 刘威 摄
在白旭峰的带领下,团队前往园林街道工农村、紫月社区的冬虾养殖示范点。在留耕园家庭农场,白旭峰现场指导养殖户薛志国投放反季节虾苗:“这批苗抗寒性强,投饵量要控制在虾体重的3%到5%。”
薛志国看着塘中活跃的虾苗难掩喜悦:“以前冬季养虾总愁苗种,现在有专家手把手教技术,心里踏实多了!”
汇聚青春力量,赋能产业振兴
潜江市龙虾种业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和子涵与团队成员就龙虾种业助力乡村振兴展开深度交流。水产学院水族科学与技术2301班高雪挺谈到:“潜江小龙虾完整的产业链让我为之震撼,尤其是反季节虾苗的研发,打破了冬季育种的瓶颈。这几日的学习与感悟,也让我明确了未来的学习方向。”
白旭峰对同学们的实践给予肯定,他表示:“青年学子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希望通过此次实践,能够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潜江龙虾,未来为龙虾产业仍存在的瓶颈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此次潜江之行,团队成员不仅近距离接触了小龙虾种业的前沿科研成果,更在与科研工作者、养殖户的交流中,深刻体会到“科技兴农、人才强农”的现实意义。团队成员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让‘四季有虾’的富民模式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
(华中农业大学赴湖北省潜江市社会实践团 高雪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