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贴秋膘”:品味秋天之美,遵循健康之道

2025-09-12 10:23:14

本报记者 付宜成 通讯员 吴迪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随着秋风携诗意拂过街头,秋天的气息愈发浓郁。此时昼夜温差渐大,市场里肥蟹、甜石榴、新红薯等秋鲜纷纷上架,吸引着人们开启“贴秋膘”之旅。然而,“贴秋膘”并非胡吃海塞,既要传承传统习俗的智慧,更要坚守科学安全的底线。近日,记者深入探究,为大家揭开秋季健康饮食的奥秘。

传统食俗藏科学,秋季食养能润燥

秋天作为夏秋交替的“分水岭”,空气干燥、温差增大,不少人会感到口干舌燥、皮肤紧绷,这便是常见的“秋燥”。其实,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秋季食俗,蕴含着实实在在的营养学道理。

秋季的“秋茶”备受爱茶人士期待,此时茶叶口感甘醇不涩,其中的茶多酚、茶氨酸具有抗氧化、舒缓情绪的功效,一杯下肚,秋燥带来的口干之感立消。

秋季也是龙眼成熟的黄金时节,新鲜龙眼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能为身体补充夏秋交替时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堪称天然的“滋补小能手”。

“秋来红薯香”,这个时节新鲜红薯上市。红薯中的β - 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有助于保护皮肤、滋润黏膜,缓解秋燥引起的干痒;丰富的膳食纤维则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秋天便秘。

秋鲜诱人,两类食物需“小心吃”

秋天的秋鲜令人垂涎欲滴,但若处理不当,部分食物可能成为“健康隐患”,尤其是虾蟹和石榴,食用时需格外留意。

“秋风起,蟹脚痒”,秋天的螃蟹最为肥嫩,但每年此时总有人因吃虾蟹而闹肚子,问题多出在未彻底煮熟。淡水虾蟹可能携带沙门氏菌,海水虾蟹则易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用未熟透的虾蟹可能导致上吐下泻。专家提醒,蒸螃蟹要等水沸后再计时,200克以下的蟹至少蒸15分钟,200克以上的大个头螃蟹需蒸够20分钟;食用时搭配姜醋汁,既能提鲜,又能中和螃蟹的寒性。

红彤彤的石榴是秋天的“应景果”,但不可贪多。石榴的果皮、籽以及靠近皮的果肉中含有较多单宁酸(鞣酸),一次食用超过500克(约2个中等石榴),鞣酸会与胃里的蛋白质结合,影响消化,轻则胃痛、恶心,重则需就医。老人和小孩肠胃较弱,食用石榴更应适量。

特殊人群“贴秋膘”,需“量身定制”

不同人群身体状况各异,“贴秋膘”不能盲目跟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需有“专属吃法”。

老年人肠胃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弱,应遵循“慢补比猛补好”的原则。突然大量食用羊肉、猪蹄等高蛋白食物,易导致消化不良。建议先从鱼肉、豆腐开始,逐步过渡到鸡肉、牛肉等,给肠胃足够的适应时间。

对于孩子而言,“润喉比贴膘更关键”。秋天孩子容易出现咽干、咳嗽等症状,与其顿顿让孩子吃肉,不如多煮些梨汤、银耳羹等“润喉餐”。同时,要控制糖分摄入,过多甜食会刺激咽喉,加重咳嗽。

慢性病患者则需严格控制饮食量。高血压患者吃螃蟹时,不要蘸太咸的酱料,以防盐摄入超标;糖尿病患者喝粥时可加入燕麦、糙米,延缓血糖上升;痛风患者要少吃蟹黄,因其嘌呤含量高,一天吃螃蟹不宜超过1只(约150克)。

“贴秋膘”吃的不仅是秋鲜的美味,更是顺应天时的智慧。在传承传统食俗精髓的同时,用科学守住安全底线,才是“贴秋膘”的正确方式。让我们在这个秋天,享受健康与美味的双重馈赠。

京ICP备12005009号-13 |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51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cnvsj.cn all rights reserved.